宜宾:双坊古酒——中国唯一600年历史前店后坊

发布时间:2019-05-24 15:37:23 | 来源:中国网中国酒 | 作者:梦永闻途 | 责任编辑:岳润芝


(古酒巡礼图文报道系列)



川南宜宾,国酒宝地。


在五粮液大名之下,还有一批老酒、古酒散布在都市乡郊。笔者近日在一条名叫走马街的古街上,发现并列的两家古酒坊“兴元和”、“德盛福”。


这两家古酒坊如何,只要亮明身份便知端倪:

一是四川省政府和宜宾市政府命名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坐落于茶马古道大驿站滇南会馆、龙门客栈隔壁。三是抗战时期驼峰航线飞行员的爱物。四是民国时期南京政府的宴会用酒。五是当年用整船装运,畅销重庆、武汉、上海等大城市。



双古酒坊,坐落于古街旧巷,虽无大厂大院,但旁边的小巷子生活气息浓厚,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作坊小巧精致,设计讲究,用料实在,古意盎然。符合国际上流行的“小企业,好产品,绝门活”的理念。



当年“元兴和”、“德盛福”的叶、赵两家,亲密合作,共享资源,明清时代就在当地传为佳话。当时行驶在长江上的有运酒专用船,船上装满这两家酒坊的“泥头坛”大曲酒,远销重庆、上海等地。在民国时期,两家作坊的“尖庄曲泡”“杂粮大曲酒",一度成为南京政府宴会用酒。




窖泥古色古香,笔者用手细捻其土,细腻如脂,其后余香仍在,600年古窖名不虚传。据张总介绍,发酵期达数十天之久,是此酒喝后酒香绵长悠久之秘诀。



双酒坊生产流程清晰规范,既尊重古意,又不泥古法,吸收了现代发酵工业的新技术,如采用不锈钢容器等等。关于这一点,在传统酒产业经历过长久的争论,目前已经尘埃落定,不锈钢容器对酒品质无影响。



双酒坊在清朝之前,仅仅一墙之隔,均为前店后坊。前店雕花木楼,卖各种下酒菜。船工马帮,穿梭往来,大快朵颐。后来的经营者更是脑洞大开,将其开设为大酒楼,高朋满座,生意兴隆。不知是否因为其距离长江仅百米之遥,还是受到当前河道上耀眼的光彩工程启发,该酒楼被命名曰“龙宫”。

笔者看见来自北方的大老板,坐在龙宫盛宴上,与宜宾酒业名人大谈资本融合,共同开发本地酒产业的大计,不亦乐乎。



眼前这位张总经理,就是这里多年以来的掌门人。她延续前辈的做法,既要打理后厂,又要经营酒楼。“好酒配好菜,吃了还要来!”为了培养下一代,她送女儿去到英国学习艺术。其先生亦是一位奇人,生意成功之后,不问俗事,潜心钻研天文学,已经出了好几本书,引得当地人啧啧称赞。这位罗先生将古人祭酒通天的传说,在现实中实实在在地演绎了一番。


小罗总(左)向杨教授介绍双古窖


女儿罗爱鑫现在已经学成归来,继承祖业。小罗总经理亭亭玉立,颇有几分英伦典雅风范,成为这600年中国传统文化聚集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相信这双古酒坊是人才辈出,兴隆传世。

慕名而来的参观考察者络绎不绝,小罗总正在为宜宾学院酒文化中心主任郭五林教授、 茶马古道作家孟勇教授、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剑涛教授介绍双酒坊历史和现状。几位教授都从中获得了创作新灵感。




中华古酒资源和酒文化资源,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需要深入发掘。其发扬光大任重而道远。 它需要像罗总、张总、小罗总这样好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也需要珍惜中国酒文化的同仁们的大力支持。


宜宾双坊古酒.踏莎行

孟勇

碧水如梦,千山渐远。金沙江畔芳草浅。黄叶长岛凝晚霜,飞鸟徘徊涟漪间。

古街码头,龙宫彩殿。长江载酒行帆船。多情人在雨声中,月夜举杯望故园。


南丝绸之路竹材图(杨剑涛  画)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