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窝窝里飞出了蜀之源酒

发布时间:2019-07-24 15:39:58 | 来源:中国网中国酒 | 作者:中国网中国酒团队 | 责任编辑:岳润芝

2019年酿酒工程人才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度大会“文化创新、创意酒品大赛”获奖酒品系列报道之


酒窝窝里飞出了蜀之源酒


蜀之源酒业,是座建在川西坝子酒窝窝里的酒厂。


这酒窝窝——大邑县王泗镇,名不虚传。根据史料记载,其成名于明末崇祯年间,“有酒坊,300多家”。而今,这以明朝将军姓名命名的镇,仍是大邑县最大的原酒生产基地。“川西酒乡”,就是它现在的别名。


总兵王泗将军屯兵大邑城西,乡人以酒犒劳将士。王泗将军饮后,赞“酒乡刃甲酿美酒,醉世神工代代传”的传说,依旧是王泗镇的乡客、酒人,爱向外乡人讲的历史故事。而这酒窝窝里的酒,清亮透明,酒香浓郁,醇和谐调,绵甜淡雅,确是人们现在都可以眼观和品尝到的实事。


“王泗白酒”因而成名,又于2012年12月被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王泗白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不过,这酒窝窝的形成,还有“地利”的助力。王泗镇气候湿润,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境内河流纵横,清泉遍布……


这样的酒窝窝里,怎么可能没有好酒飞出来?


蜀之源酒业的酒品“蜀之源(天源)酒”,获得2019年酿酒工程人才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度大会的“文化创新、创意酒品”奖,便是证明了这一点。


7月16日,这家躺在川西坝子绿油油稻田中,西岭雪山脚下的酒厂,敞开了它的酿酒车间的大门。




由小到大的几个关键数字


窖池,肯定是一家酒厂的本钱,且是最大的本钱。


有的酒厂,以窖老为傲。有的酒厂,则以窖多为豪。以散酒起家,以瓶装酒做大的蜀之源酒业,显然属于后一类。


我们走进酒厂,必参观的,一定是窖池。在蜀之源酒业,也是从参观它新厂区的酿酒车间开始的。车间里,一位许姓工人正在封窖泥。他身后,是一大片正静静发酵的窖池。



“我们的窖池,从最初的16口,发展到现在的2800多口”,陪同我们参观的该厂接待办主任周晓燕的介绍,说明的不仅仅是蜀之源酒业现在的“多”和“大”,更说明了创业之初,它的的确确很“小”。史料馆里那张“1990年生产车间”的图片,也印证了这点。矮小、简陋的一排的平房,明显就是一间小作坊。


而当我们驻足在新建的车间前、水泥圆筒林立的“万吨酒库”下,现实与以前的图景,对比鲜明。创业的艰辛,发展的成就,从“16”和“2800”这两个数字,已一窥全貌。



还有三个数字,也能说明蜀之源酒业的发展历程。1996年,小酒厂占地不足6亩,1999年新征地12亩,然后便是150亩的厂区,现在的300亩厂区。


周晓燕说,前150亩,厂里人都习惯把它叫着“老厂”,把后面的150亩,叫着“新厂”。首尾相连的老厂、新厂,正好对半,各有一道大门。老厂区那道大门,代表着历史;新厂区这道大门,代表着现在。



发展的数字,其实还有酒厂的员工。1996年,只有十几个工人,现在的统计数字是400余人。


数字的增加,说明蜀之源酒业真的做大了。


村长酿造的散酒和瓶装酒


蜀之源酒业,是“尚家人”的家业。


1979年酒厂的创始人尚万全,姓尚。带领酒厂发展壮大的蜀之源酒业董事长尚红光,姓尚。酒厂里很多骨干也姓尚。


这“尚”家天下,并非是家族的。而是蜀之源酒业的起源地——尚河村的村民,都这姓。


当年的老村长尚万全筹资1000元,建村办企业“大邑县王泗镇尚河酒厂”,往周边各大队代销点,卖清香型小曲散酒,带领了全村人共同致富。


后来的村长、“尚河酒厂”副厂长、现在的蜀之源酒业掌舵人尚红光,创“蜀之源”、“王泗白酒”系列酒品牌,酿造浓香、酱香、清香、芝麻等系列香型的散酒,2011年又跨步生产系列瓶装酒,带领了酒厂走向更大、更远。


有关尚红光用自行车驮着大桶沿村卖酒,1995年承包“尚河酒厂”后,用行李包背着样品酒,挤乡村公交车、住12元一晚招待所,到安徽、江苏、山东卖酒,最后终于在山东东营得到第一份20吨散酒订单(当时酒厂一个季度的产量),抱回第一桶金,以及2010年在国内白酒调整期时,不按“常规”提出扩大规模和生产瓶装酒等等的创业、创新故事,因为我们没能见到尚红光,也就没能听到他的亲述。


工作人员“尚总出差了,没在厂里”的话,为我们留下遗憾。虽然都是讲故事,但文字资料与听当事人口述,其精彩程度和个中更小的酸甜苦辣细节,显然是不一样的。文章的生动和可读,细节就犹如回锅肉中的那郫县豆瓣。


但蜀之源酒业从1999年将年产量增加至450吨,现在的近万吨;2002年兼并吉林一家酒业,扩大规模;2006年以来的生产基地4次大规模扩建等等发展成果,实实在在摆在我们眼前,也就有了我们看到的300亩厂区,33酿酒车间,以及“王泗酒窖群”;有了我们看到的有“酒道馆”、“酒道博物馆”和“酒道体验馆”的“酒文化中心”;有了我们看到的正在建设中,以“马嘶塘”泉水湖为中心的“蜀之源酒庄”。

 

小中见大蜀之源的脚步




“酒道博物馆”里陈列了几个展柜的“小酒”,吸引住了我们。


瓶中只装一二两酒的“小酒”,在国外流行已百年以上。但在国内,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受酒厂的待见,虽有“劲酒”、“歪嘴酒”火热市场十余年。它受关注和一下子火爆起来,功劳却在走年轻人路线的“江小白”。在此背景下,国内的酒类博物馆,大多只是零散展示“小酒”,位置还在边角上。


行政部副总赵小林说,他们收藏的“小酒”,有2000多种。收集的时间,长达25年。他还说,这是尚总的要求。因而外出天南海北的销售人员,总会带一两瓶回厂。




尽管我们觉得,这些“小酒”的背后,可能还有另外的故事,但其数量再从另一个侧面,旁证了蜀之源酒业做事的认真和执着。


尚红光“酿酒也要有匠心,也要有情怀,不然品牌打不出去”的话,也强调着这种认真和执着。


酿造好酒,就需要这样的认真和执着。


要想在酒厂成堆的酒窝窝里冒尖,除了传统酿酒工艺,还得融入现代科技。与很多成功的酒厂老总一样,尚红光也走了一段外出拜师学艺的路,还成为了高级酿酒师。


周晓燕介绍,为酿出“蜀之源”酒独特的色泽、香气、口味和风格,1991年到1999年间,在下到车间第一线的同时,尚红光还到四川省食品发酵设计研究院,学习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还当“空中飞人”,到国内的3所高校研修。邀请国内知名白酒专家到厂技术指导,也成为一种常态。


“……‘蜀之源’系列产品,被纳入地方名优产品目录,并列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蜀之源’酿造工艺,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王泗白酒’和‘蜀之源’系列白酒,荣获四川省十二届名牌产品;2017年荣获中国八大原酒生产企业……”


就着西岭雪山的冰雪融水,秉持着“三专、三化、四字诀”的工匠精神,酒窝窝里的“蜀之源”酒,就这样一杯杯地被酿造了出来,扎根在当地,走向了全国。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