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专家呼吁:中国白酒统一标准亟待制定

发布时间:2019-09-23 16:26:44 | 来源:中国网中国酒 | 作者:安小妮 | 责任编辑:岳润芝

《川酒国际化宣传营销研讨会》系列报道

六大观点打造川酒国际化“航母”

30余专家呼吁:中国白酒统一标准亟待制定

川酒第一次走出国门,要追溯到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四川泸州的温永盛大曲(泸州老窖大曲)、宜宾的利川永(五粮液)被选送参展,并获得金奖。但在之后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川酒的国际化之路步履蹒跚,似乎还在起点打转。

川酒的百年出国门之路,步伐为何如此艰难?如何将川酒推向国际舞台,做大做强做优,成为一艘“航母”?

9月20日,30余位酒业专家,齐聚宜宾学院,就川酒国际化宣传营销发展新思路,进行了专题探讨和研究。为川酒走向国际,向世界发出川酒的文化声音,向世界讲好川酒的文化故事,提供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也为川酒走向国际,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发展路径。

宜宾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玲,省经济文化协会副会长龙升田等领导;宜宾市工业军民融合局酒类产业科科长曾剑,宜宾市翠屏区商务局副局长开妍等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宜宾学院中国酒史研究中心主任彭贵川,四川轻化工大学罗惠波、张国成、杨平,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朱克永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苏茂林,宜宾五粮液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康永军,四川古蔺郎酒销售有限公司国际部区域经理林翔,四川舍得酒业有限公司全国消费者经理张朋,中国沈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少岩,四川景盛集团德盛福九粮老窖酿酒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爱鑫,宜宾市叙府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市场策划部部长陈斌,宜宾金喜来酒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云甫,宜宾德恩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学平,宜宾子均邓公液酒业总经理助理邓军,四川源坤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宇辰等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最大呼声白酒标准需统一

川酒产区、苏酒产区、鲁酒产区、黔酒产区、豫酒产区……你知道中国有多少个白酒产区吗?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凤香型、米香型、芝麻香型、馥郁香型……你知道中国白酒香型有什么区别吗?

相信这些问题,许多喝白酒的中国人都回答不上来。那么,外国人对中国白酒充满疑惑也是理所当然的。

中国白酒中不少物质很难说的清楚,甚至每个品牌的白酒所含的物质都是不同的,国外的人却更加较真,要求每一样物质都标的清清楚楚。如:美国50个州中,22个州的酒精饮料由政府专卖,不同的州府之间也都有着不同的标准。

舍得酒业全国消费者经理张朋说,在欧美国家对烟酒的管控特别严,他们对白酒出口的检验标准也不一样,想在国外喝到白酒是非常难的。所以急需把白酒基础标准建立起来,在标准之上再去做档次划分。

宜宾市工业军民融合局酒类产业科科长曾剑表示,四川作为中国白酒主要产区,首先打造突出的产区慨念,且产区标准要统一,诉求也要统一。

放眼国际烈性酒舞台上,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在年份、口感、酒度上都有比较统一的标准。威士忌更是因为标准统一,所以有苏格兰威士忌,有爱尔兰威士忌,有美国威士忌,有日本威士忌……很多国家都在生产,所以相互尊崇相互宣传,威士忌成为流通全球的商品也便顺理成章了。

标准化,成为了大家公认的难题。中国白酒,从香型、口感、产区、产地等等,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但是短时间内,国际上是不可能认同这一体系的,所以中国白酒需要建立一个国家化的标准,统一走出国门。

川酒机会对外表达找记忆点

与标准化同步的还有产品表达。

白兰地也好、威士忌也罢,对于消费者而言,我们不需要了解其工艺过程,也不需要了解其所含的物质,但是,为什么洋酒就那么轻而易举的摆上了中国人的酒桌呢?

说到底,表达的方式。

以苏格兰威士忌为例,它们从不直接对品质或工艺进行宣传,而是通过攀岩、邮轮等,让人向往的高品质生活着力宣传,暗示产品的品质,用积极向上的品牌诉求,获得消费者价值上的认同。

宜宾市工业军民融合局酒类产业科科长曾剑说,川酒在国际上的表达诉求不统一,让本就对白酒一头雾水的国外消费者更加迷茫。白酒品牌不同的表达,更加增加了外国人获取中国白酒的全貌的难度。

产区的不同,香型的不同,所含物质的不同,让中国白酒有了很多表达自己的方式,这反而让中国白酒失去了记忆点。简单来说,一个好的产品一个记忆点足以。

中国白酒概念太多需要将标准化统一,表达方式太多也需要统一。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苏茂林说,这是一个问题,但也是川酒的机会。找到消费者需求,少给点信息,川酒的机会或许就在于一个记忆点。

政府站台行业生态链形成合力

不能单打独斗,从资源上进行整合,形成抱团发展之势。这个观点不是第一次提出。

川酒抱团亮相某国际展、川酒企业全球“游学”行、“六朵金花”联合发起成立四川名优白酒联盟……等等,一直以来“川酒抱团”都在做,但收效甚微,尤其对国际市场而言。

沈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少岩说,各企业对文化输出的意识没有那么强,大多数企业都还是商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所以需要政府来牵头,来主导,整合资源,合力去讲一个故事。

商人的本质是买卖,是利润。所以,文化输出对企业而言可能真的没那么重要。况且谁都是不慈善家,即便是非常优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企业,在讲川酒故事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站在企业自身角度出发。

何为川酒文化、何为川酒历史、何为中国酒历史是否需要专业的机构来做?是否需要政府来牵头?四川轻化工大学罗惠波说,不是说企业不能做这个事情,但可能还是需要机构牵头来把中国白酒的国际化这个故事先讲好。

这个能站在“公平公正”角度上去牵头讲好川酒故事,讲好中国酒故事的机构,首选自然是酒类协会。酒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酒类协会贡献力量,比如行业标准的统一与完善。

如1924年在法国建立的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简称OIV),是ISO确认并公布的国际组织之一,OIV标准亦是世界贸易组织在葡萄酒方面所采用的标准。

但是相较于其它国家的酒类协会,中国的酒类协会显然比较尴尬,属于夹缝中生存的状态。所以不仅是酒企相互之间抱团,而是整个行业的抱团。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且良性的行业生态链。

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苏茂林说,海外的很多酒成功的走到国际,背后一定会有政府的力量,有没有可能把中国白酒上升到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载体,或者说是一个代表,从国家层面去呼吁国际化,以国家的力量来推进。

2015年,“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被提出,这是对川酒产区抱团整合的明智之举。但,这一战略还只是四川的战略,有没有可能把它提升到国家战略。如,葡萄酒是法国的国家战略,白酒为何不能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

提起葡萄酒,必有“波尔多”;提起威士忌,必是“苏格兰”:可见产区具有巨大的价值。有没有可能提到白酒,便想到是四川产区?

空白地带无人研究国外消费者行为

中国酒史研究中心教授郭五林在整理《川酒国际化宣传营销报告》便发现,有关于川酒国际化的学术研究报告并不多,在现有的报告中大部分都是语言方面研究,关于营销方面研究则比较少,而关于国外消费者行为研究则为空白。

川酒国际化,至今有一百年的历史。1988年之后,川酒国际化开始加速。而真正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力则是近几年的事情。所以,关于川酒国际化的学术研究报告不多,并不为奇,但完全没有对国外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相关报告,确实难以想象。

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办副主任苏茂林提出,从企业的角度讲,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们,从消费者行为学、心理学这些引导学方面,给我们更多的专业背景知识。

四川轻化工大学罗惠波说,我们真正走过多少个国家,是否研究过每个国家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所以,研究国外市场一直以来我们都忽略了从消费者行为学、心理学角度去实地分析。

因为文化的差异,口感的不适应,国外人不喜欢喝白酒;国外其它蒸馏酒的销量也不高,在他们国家畅销的是低度酒……这些道理,讲了很多次。现在看来,是不是太表面了?要想走好国际化,难道不是应该先征服消费者;欲先征服消费者,先得征服消费者的心;欲先征服消费者的心,就先得研究消费者行为。

这是被忽略掉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道路且长酒企需要耐心和包容心

四川轻化工大学罗惠波说,川酒虽然是中国酒老大,但是在国际上什么都不是。国外追求标准统一,中国白酒的12香型是劣势也是优势,我们需要慢慢培养消费者。目前最大的困难则是中国人在国际上的角色,诚信体系有待加强,所以企业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心。

说到诚信体系,宜宾市工业军民融合局酒类产业科科长曾剑认为,中国白酒需要建立完善的溯源体系,否则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都各自“标榜”,会透支国内外消费者信任度,得不偿失。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酒类与食品工程系教授朱克永和四川轻化工大学外语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国成均提到,学院一直在面向留学生和外教灌输中国酒文化和历史,让他们知道白酒是怎么回事,以此希望他们回去后成为中国白酒的传播“载体”。

这个方式收效可能甚微,但需要持续。因为要让国外接受中国的文化,接受中国白酒,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日本对中国的文化渗透,从日本的电影故事开始,也是发展了几十年才见成效的。所以中国要想被国际认同的话,除了自身国力的强大,还是需要文化的不断输出,而这也是需要时间的。

量力而行不是每个酒企一定要国际化

面对国际化,川酒做了太多努力,越努力越小众,闻者心酸。投入了太多精力和金钱的酒企们,都在赌一个遥远的未来。其实,是否一定要国际化,这也是一个问题。

中国酒史研究中心教授郭五林说,在川酒国际化的进程当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国际化观点,一种观点是以五粮液为代表的企业,积极地国际化。国际化给中国白酒拓展了很大的市场,同时也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财力。第二种观点是以水井坊为代表的,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国外不如投在国内更有效。

这两个观点,并没有对错。

国际化诚然可以拓展市场,获取市场份额,但是也要量力而行。四川轻化工大学罗惠波说,中国这么多酒,大家不要一味的模仿,不一定都要走国际化。五六十年代,中国出口量销售最大的是广东玉冰烧酒,二十八度左右,米做的酒。所以,走国际化的时候,不能一窝蜂而上,还是要有选择性的计策。

国际化还是很多企业的梦想,但要从各方面综合去分析,企业是否真的可以走这条路,毕竟这条路,川酒已经走了百年,却收获甚微。

但,也不能因此而妄自菲薄,中国白酒想要走出国门,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更需要文化自信。中国酒史研究中心彭贵川说,川酒没有走出去不要灰心,国际上还有很多人对中国白酒感兴趣,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

舍得酒业有限公司全国消费者经理张朋说,酒是文化的载体,口感是次要的,能否走出去源于对文化的认同,只有中国文化走出去了,酒文化走出去了,白酒国际化便会自然而然了。

毫无疑问,无论从历史底蕴还是工艺,中国白酒是独一无二的,是最顶级的,而“走出去”的真正意义在于产品之下的规则和文化。只有中国的文化走出去了,让世界接受了中国的文化,那中国白酒就会顺理成章的接受了,就如韩国的拉面和泡菜。

领导、专家详细发言视频,敬请关注下期精彩!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