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酒隆中对 | 杨官荣的川酒梦(知酒原创)

发布时间:2022-06-14 13:33:01 | 来源:中国网中国酒 | 作者:酒佬弟 | 责任编辑:李鑫

杨官荣,川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工程师。

与以往印象没有太多改变,杨官荣总能给人一种总是行色匆匆的感觉,这是实干派特有的气质,又透露着塔尖技术人员所拥有的自信与坚持。旗帜鲜明的谈吐与他个人的经历有关,在中国酒业奔波半辈子,造就了爱憎分明的他。

人生至此,大抵能称得倜傥不群,眼神随时都是一副慵懒的样子,或许只有在与人沟通酒的时候才能浮现一抹神色。生于四川这个天府之国,让他对川酒表现得情有独钟,但对他来说是情怀使然,更是作为一个酒业技术人员对川酒品质的赞许。

“见得多了,也就通透了”这是他对自己经历的总结。走南闯北半载,见惯了业内的起起落落,也见识了不同的酒企文化,走到今天脑海里早已存有数万种酒,印象深刻的非四川与遵义莫属。

“酒一定是有很强的产区概念的,离开了茅台镇酿不出茅台酒,离开了四川也一样酿不出五粮液,目前仍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解决。”杨官荣说道。他眼神中多了些犀利,语气中透露出果断。

食品发酵工程毕业的他,常常强调人在酿酒当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粮食烹煮,入池发酵,造就酒体风味差异的正是窖池中附着的微生物。他也开玩笑说道,如果自己和一个刚入行不久的酒业新人在同样的地方窖池,用一样的配方去酿酒,最终出酒来的几乎一致;但一样的配方在东南西北不同的窖池中发酵,最终酿出来的酒一定有很大的差别,这就是产区带来的产业优势。

事实也确是如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川酒引领了全国浓香风潮,一个川酒大流通的时代,让浓香型白酒在全国市场占比超过70%。川酒就是好酒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共识,各地酒企出入蜀地,运输四川原酒来提升自己产品的质量,似乎不带点川酒的基因就称不上好的浓香型白酒。恰如今天茅台带动的“酱酒热”浪潮,引众多资本、玩家涌入以茅台镇为中心点的酱酒产区。

“从第一届酒评会至今,白酒的主场一直都是四川和遵义,为什么是遵义地区,因为贵州仅有遵义地区能够代表白酒;四川是大面积覆盖,是一个多产区、多品牌的形式存在。所以我断定,将来中国白酒代表产地绝对四川和遵义这两个地方。”杨官荣说道。

时至今日我们更能肯定,白酒绝对是地域资源型产业,杨官荣之所以会如此断定,无疑是结合了科研技术人员的身份与多年积累的行业经验,做出对未来酒业大趋势的判断。

这个酒业的不羁之才,如今进入了川酒集团,开始绽放在酒业人生的第二春,尝了半辈子的酒,也做了半辈子的好酒,而他心中一直埋藏着一个川酒梦。

噪耳声频,川酒双优是形势不是趋势

去年中旬,四川出台《推动四川白酒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其中明确提出了四川白酒企业要深度挖掘川酒独特的生态环境、技艺传承和文化内涵特点,着力打造一个“浓酱双优”的“川酒大产区”。

四川古蔺作为赤水河左岸的酱酒核心产区,酝酿了以郎酒为代表的“川酱”品牌。对于“浓酱双优”措施的提出,却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川酒产区失去了以往的“浓香老大”自信,如今浓香的市场占比下降让这个声音越发噪耳,作为川酒的技术派代表之一的杨官荣对此又有什么看法?

“首先可以非常肯定的是,川酒是非常具备‘浓酱双优’的发展条件的,四川产区本身就出好酒,也不光是浓香型,因为四川的天时、地利、人何三大因素加在一起,不管是什么香型,四川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自然资源禀赋的。”对此,国酿推出之时就已经代表杨官荣对“浓酱双优”的发展方向表达了肯定。川酒大流通时代和郎酒的成功也证明着,川酒本身即拥有“浓酱双优”的基因,如今提出双优是兼顾川酒的多元化发展,与川酒的产区自信与否并无关系。

“其次,川酒产区不自信更是无稽之谈,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等头部品牌如今仍保持稳定的增长,这些数据随便在哪都能看得到,事实胜于雄辩。”从大浓香时代发展到今天,浓香仍占据中国白酒市场的半壁江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占比下降,我们也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看待。

酱香热实际上是茅台热,跟之而来的是酒业常规存在的跟风现象,这种现象让酱香白酒阵营得以扩充,这是近年酱香型白酒呈上升趋势的原因之一。但也因此引发了“低质高价”等酱香乱象。而市场正如一面“照妖镜”,随着消费理性化,跟风起势却没有品质的酱酒逐渐“显型”,最终能留下来的还是少部分真正用心做好酒的企业,占比是趋于稳定还是继续增长,以目前的规模及消费认知而言,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而浓香的占比下降,我认为是白酒产业恢复健康、良性、理性的发展状态,“浓酱清”作为白酒三大基本香型,早已渗透全国市场,按照各香型的产业规模来说,如今的占比变化反而是合理的,或者说如今的市场占比才是常态;浓香仍占据市场半壁江山,如果其他香型没有进一步的有效扩容,也很难撼动浓香的市场地位。

如此一看,对比酱香、清香的发展,川酒并非产区或香型的不自信,而是更理性看待市场的变化。而“浓酱双优”的发展趋势,不仅迎合当下发展的契机进一步扩大川酒的产区优势,充分发挥既有的天然优势,反而是种更自信的表现。

从数据层面能更直观的看到川酒的强势。

从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1-12月全国酿酒数据情况得知,白酒规上企业累计生产白酒总产量715.63万千升,同比下降0.59%;而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四川省白酒规上企业累计生产白酒364.1万千升,同比增长3.7%。而2021年的川酒产量、营收、利润在全国占比分别为50.9%、53.8%、38.5%,分别较2020年提高了1.3%、5%、5.1%。全国产能发展呈平缓趋势,川酒体量正不断扩大,一省之力创造了全国过半的白酒产能。从大浓香时代发展至今,川酒创造了“浓香白酒半壁江山”。如今无论是产能或是营收,川酒更是”中国白酒的半壁江山“。

这印证着中国白酒集中化趋势越发明显,亦代表四川白酒产区将是未来最核心的代表产区。

四川一向都是浓香大省,又具备赤水河左岸的酱香白酒生产优势;如今开展“浓酱双优”的产区布局,既是要实现川酒的自我超越,以“第一”超越”第一”,巩固浓香型白酒的绝对优势,同时做强赤水河酱香产区品牌,持续提升川酒影响力。

好酒以品质定义,而非香型

尽管川酒产能庞大,但在杨官荣眼里好酒仍是稀缺的,他表示:“我一直和我的学生们强调一个观点,香型只是白酒工艺和风味的区分表达,对于香型更没有好坏这一说,它更不能直接代表品质与价值,任何香型中都有好酒和不好的酒,其中好酒的占比一定是极少数的。”

川酒虽规模庞大,但剔除诸多新酒厂的产量、其他香型的产量外,再计算浓香型白酒20%的优酒率,随后还要继续进行“优中选优”,最终能够计算出的高质量原酒一定是弥足珍贵的、稀缺的。

酱酒的高利润早已成为行业共识,但从本质而言,是茅台的高质量拓宽了市场的高端价格段,使之酱酒价格逐步攀升。导致部分业内人士乃至经销商、消费者认为酱香更具备高端白酒的基因。对此,杨官荣表示作为技术科研人员第一个反对这样的观点。

决定品牌价值的最终还是产品质量,茅台之所以能造就千亿,是其质量及稀缺性等一切因素实现了它的价值。但其中的根本仍是质量,显而易见的道理,没有品质的情况下,去表达稀缺性毫无意义,这是任何酒企发展的根本,即茅台热的根本是以质量推动了市场的增长,市场的需求反馈彰显产品稀缺。即并非简单的香型价值,而是质量价值。从这个层面来看,酱香更具备高端白酒的基因即是个伪命题,重要的仍是品质而非香型。

从大单品层面来看也是亦是如此。迄今为止我们整理出千元价位的品牌大单品,能以单品形式实现超百亿规模的不足一手之数,而十亿规模以上的单品也在少数,在整个千元价位的高端市场留下的仍旧是部分龙头品牌和少数长期坚守品质乘势而上的黑马。其中绝大部分仍是浓香白酒品牌,由此可见并非是香型的稀缺性决定品牌的高端基因,品质才是击穿市场的长枪利刃。

“我相信川酒六朵金花以及丰谷这类有规模的企业一定能发展得越来越好,但是川酒产区其他90%的小酒厂又如何生存?现在我们在收购这些大大小小的老窖池,就是对川酒做出最大的贡献,让四川所有老的窖池恢复其原有的功能…”言止于此,杨官荣对川酒的情感远比我们想象得要深厚,对他而言,尝过、酿过、勾调过也卖过,在数十年的经历里充满了对川酒的沟通与交流,也得益于科研人员的身份在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等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深入讨论,见多识广的他深知川酒诸多老窖池需要实现价值回归。

这也是杨官荣对自己的“川酒梦”的践行之一,他曾说过:“我们做的就是龙头企业不做之事,中小型企业无法做之事。”在过去的黄金十年里,诸多酒厂开始执行扩产运动,对原酒需求减少,导致四川中小型原酒企业遭遇了滑铁卢般的市场下滑,离场的不在少数。

四川原酒产业一时元气大伤,进入了冷冻期。曾长期实践过四川原酒流通业务的杨官荣知道,川酒产区拥有众多老窖池,这些窖池不能因此荒废,必须得保存下来并源远流长……可见杨官荣对川酒产区“不舍”的情怀。

谈及入世,杨官荣的川酒踏梦

半载酒业回头望,杨官荣已年近半百,行至川酒集团,却常以“薪酬”玩笑自嘲,但也深知偌大的平台方可使其“川酒梦”更进一步。到了这个层次已然活得通透,利益也好理想也罢任人其说,做好品质、做好川酒、做好中国白酒是他最终的归宿。以“知命”之年谈及入世,无他,见多识广矣。

“读书,读的专业叫食品发酵……”说到杨官荣的人生轨迹,他以“读书”二字作为开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乡下孩子,“读书改变命运”是那个年代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以如今的经历回头看去,也确实如此。

“那时候我的第一个梦想就是”脱农脱贫“,到大城市里有更多的机会嘛!但91年初中毕业之后,家里的情况也没有条件让我继续读高中了,但自己对外面的世界也是一片茫然,最后也没有去打工,而是读了中专。后面就去了四川省轻工业学院(今四川工商技术学院),当时觉得轻工业比重工业要好。选专业的时候也比较懵懂,因为从小到大没吃过糖,食品发酵这个专业学出来那肯定不缺糖吃了,所以就选了这个专业。“正是这种机缘巧合下,让杨官荣走进了酒业这片天地。

四年学习眨眼而过,毕业后他被分配至四川省酿酒研究所(下文称研究所),却又恰好遇上行业低谷期,行业萧条形式严峻,用他的话来说“当时差点就去广东打工了”。但最终还是选择坚持,也因为他的坚持,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1997年正是四川省白酒评委换届之际,研究所需要进行内部选拔人员参与项目学习,鼻子与嘴巴敏锐的杨官荣顺势取得了第一名,获得学习名额,从此,他也喜欢上了品酒。历经一年多的学习培训,1999年,年仅25岁的杨官荣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上国家评委,是当时最年轻的国家评委之一。

他开玩笑说道:“当时能考上国家评委相当不容易,像一些大酒企内部的人考上,酒企都有丰厚的奖励。当时研究所很困难,我考上之后一点奖励都没有,连路费都是我自己垫付的。”

在研究所参与生产的这几年,也接下了许多酒厂的业务,其中包括二峨品牌,但随着二峨的经营不善导致最终无法支付研究所剩下的尾款,即将原酒抵押给研究所。这件事情也让杨官荣走上了一条“技术+营销”的道路。

“原酒抵押回来,新的问题又来了,研究所又不是卖酒的,要怎样处理掉这些原酒?后来就开始了和北方一些酒厂合作,那时候是又当业务员又当技术员,把原酒拉过去进行勾调好之后再回来,慢慢地把几十吨原酒销出去了,也因此研究所逐渐地好了起来,业务也越来越频繁,所以研究所这方面我还是做了一定贡献的。”

随着业务增长,杨官荣服务的企业越来越多,在酒业的见识也越来越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那个酒业大流通的时代,我就是个专门解决疑难杂症的人,什么问题基本都遇到过,也解决过,所以不同香型,不同档次的酒我都研究过。”作为科研人员,他常与各大酒企内的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也益于身份原因得以参观各大品牌生产酿造的整个过程。

尽管帮助了众多酒厂,但他从来都保持着一个原则,以兼任酒厂总工程师的职位为合作基础,对酒企的部分人员进行培养。“总工是合作的基础条件,我要对产品有绝对的话语权。虽说是总工,但还是个外来人员,和酒企可以短时间的合作,但长久是不现实的,所以酒企必须培养一批属于自己的人才,建立起企业文化。”

以此可见杨官荣服务的企业越来越多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基于其对合作的责任感十足,更基于其高超的技术。从品尝一杯酒开始倒推至整个生产过程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甚至直接告知可将产品提高至何种层次。多年积累的行业经验,让他在这方面游刃有余,随着阅历增长,转眼他已是今天的酒业技术流大师。

与服务的企业数量相比,他的学员更是“桃李满天下”。问到杨官荣的学生有如何作为之时,他说道:”毫不夸张的说,经过我的培训的学生,无论是一节课、一天或是一年,至少也有上百人成为了国家评委。甚至四川年轻一辈的国家评委,100%都参加过我的培训,听过我的授课。“这是杨官荣为中国酒业做出的又一个贡献,为酒业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或是国家评委、或是大酒企酿酒师、或是酒体勾调师…

以川酒集团,敬川酒未来

如今的杨官荣早已成为川酒集团的总工程师兼总经理,但熟悉他的人仍称呼着他“杨所”。说起职称,他总回应自己的定位是偏向技术、偏向车间,将品质做好是他最大的责任。见惯了酒业的起伏,酒企的衰盛的他,怀着对川酒的情怀,再次以全新的身份展望川酒未来。

杨官荣的人生轨迹,使其对川酒中小型白酒企业情有独钟,或者说是对老窖池一往情深。对他而言,川酒要的不仅仅是头部品牌支撑起的高端白酒消费理念,更要众多中小型川酒品牌对下沉市场进行长期占有。这也意味着杨官荣将以新的身份去拓宽川酒多元化发展、多维度发展的道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他始终认为中国白酒能够在一定程度代表着中国文化,那么川酒则是中国白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多种白酒香型共兼容、共优的唯一产区。

“没有良心的匠心,就是空话”杨官荣再一次表达了对匠心的理解,如今回望川酒集团的那句“酿老百姓喝得起的纯粮好酒”,是纯粮好酒,无关工艺、无关香型,仅以“好酒”作表达。或有一天能见到,从乡村漏舍至朱豪门庭,共举川酒,众述美之。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