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伶俐的酱酒全维思考

发布时间:2022-06-27 08:46:11 | 来源:中国网中国酒 | 作者:酒佬弟 | 责任编辑:君君

今年上半年,特别是春节以来,有关于酱酒的讨论越来越多,不过却很难完全说清楚,所以大家用“新周期”来进行概括,这样既显得高大上、又显得“正确”。不过有一个人,却在近日指出,酱酒之外的企业却并不讨论新周期,而是在发起品牌攻势、市场大会战,在竭力应对疫情影响、经济下行所造成的市场变化。

这个人,就是北京正一堂咨询机构总经理邵伶俐,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2020年,正一堂在押注酱酒会迎来爆发后,专门成立了上海正品堂酱酒咨询机构,邵伶俐担任董事长,这在酒业咨询机构内,还是头一次为一个品类成立专业服务机构。

更早时候,在整个正一堂2016年开始吹哨“酱酒热”后,他们就将精英人才、咨询师、项目课题向酱酒集中,堂主杨光和邵伶俐是其中的领头人。特别是2020年后,邵伶俐把所有工作重心放在了酱酒,他曾花三个月时间走遍了贵州的大小酒厂,调研所有企业的产能、组织、产品、品牌各方面的数据。“同类企业,我还去过三四次。”邵伶俐也因此与各企业构建起了长期的联系。

2021年下半年开始,因为河南等核心市场出现动荡,酱酒也呈现了遇冷的局面,也是这个时候“调整”一次频繁出现。在此后,我曾多次向邵伶俐约稿,希望这个了解大小企业的咨询人,能够为我们拨开迷雾,但他却以“还不到时候”婉拒,正如他此后几乎不在公开场所发表演讲、录制视频一样,他需要时间再重新进行全面调研,今年上半年,邵伶俐再重走此前的调研之路,在宏观数据下,也进行了诸多个体案例分析,在最近的一场直播中。

他也认可“新周期”一次,但是却提醒从业人员不要笼统的去看这个次,这个词背后意味着回答“(本质)是什么、有何不同、怎么办”等问题。

邵伶俐分析的“新周期”特点,条分缕析,能够给我们很多启发,但在支招“怎么办”时,却能够明显看出他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情结,因为这些方法对于多数承受“调整期”压力的企业而言,实在是很难一时间去做到。不过你会被那些“不做不行”“早做完做都要做,不如早部署早获益”等说服。我们呈现邵伶俐的讲述——

“必须有自己的拿手好戏”

我们都知道酱酒进入了新周期,但是如果找到本质,是很容看不清这个周期究竟是什么。很多人都在讨论新周期,但是我们看到酱酒之外的企业讨论少,为什么?因为外部环境总体没有太大地改变其他白酒品类的主体经营模式。酱酒出现新周期,是因为酱酒长期以来缺乏深度执行驱动的模式,以前以品类为主体的驱动,红利期很快结束了,现在需要强大的落地驱动来适应行业发展。

外部环境是什么?就是要看到酱酒消费者从盲目消费走向了理性消费,必须更加重视消费者的体验,更加重视酱酒品质和品牌,更加重视消费场景和消费用途。我们很难想象不具备以上特点的产品能够长足发展。

先来弄清楚新老周期下酱酒企业的驱动因素有什么不同。

酱酒企业过去三年的发展,我称之为“老三高热驱动”,一是茅台引领的高福利,让困难企业上岸了,经销商抓住了商机;二是高毛利,利润空间大自然行业驱动力强,但是相对管理做得粗糙;三是高速度,规模和产品都很快上去了。

我在调研中,很多企业其实也担心“老三高”驱动不长久,我都建议他们要高质量的发展,不过很多企业虽然担心,但是对于“赚快钱”还是很依赖,没想到“高速度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我一直说,酱酒企业的发展,最终也是要进入高质量发展——就是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拿手好戏。

拿手好戏是什么?新周期下的酱酒,我用“新三高”来说明,一是高产能高品质,高产高质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高产能就没有稳定的高品质;二是高品牌,不管你是社会化品牌还是圈层品牌,必须有你的高特色,反正你得做品牌,花钱多花钱少总得做,不做就没有前途,因为消费者会把你抛弃,经销商不沾你的边;三是高服务,很多人一提到这里就头大,服务建设需要人,人才难得,人才难养,人才难留,没办法,你必须要做,不管你是精英战术还是人海战术,都得搞。

既要挣钱,更要值钱

我最近在贵州转,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但是并没有那么着急,因为疫情的因素很容易麻痹大家的认知,但其实酱酒行业已经是激烈的竞争了。所以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高质量发展其实真的很急。

不过我的观点是“急事缓做”,要一步一步来,他不是同时做几件事堆砌的结果,是长久磨砺、经营的成果。中国酱酒产业从多元化外溢的发展模式,必然走向集中化精品化发展模式,特别仁怀产区、金沙产区、习水产区的精品化模式更加凸出,大集团、大资本占据头部资源和主题产能的特点将会更加清晰。

我换个说法,酱酒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其实就是阵脚要站对站稳。

有些老阵脚很好,企业不能丢。比如企业家和老板的个人角色,他们更多是坚持下来的、熬出来的老同志,实属不易;拼基建水平;在做品牌时针对自身品牌做了一些基础规划和分类分级延伸。

能够做到以上三点的企业,都成为了挣钱能力更强的企业,不过要真正做成“既挣钱更值钱”,显然有很多课是需要在新周期下快速补上的。

一是大单品,没有大单品的企业没有价格,没有强势大单品的企业,腰杆不硬,没有抗风险能力,所以说大单品是企业的立业根基;

二是人才,技术人才的外引内培、新老结合,非常重要,持续提升技术能力才有长足的发展后劲,对于营销管理人才,有能力的企业要建设生产地和贵阳营销双总部的模式,要推进重点市场的本土化落地,把人才的来源多元化,把人才的归属心态稳住;

三是服务,实际就是策略、执行、竞争为一体的营销服务、客户服务工作落实到实处,强化品牌、价格、动作策划与管理、强化流程、标准、制度的执行与考评,打造自身的体系和模式,形成自身的运营质量。

我说的这三件事,其实就是多数企业的瓶颈,突破了就强大了、活了,企业必须学会干市场端难的事情,早晚都得干,不如早干,早部署、早收获。

要把自己的边界打破

酱酒发展到今天,其实还是给了我们蛮多思考的,调整来的正是时候,有的问题必须在停止的时候来进行思考。如果这个阶段我们很难去加资本、市场的杠杠,不如在自身实力上“加杠杆”。

杠杆是什么?杠杆是魂!品牌、品质、文化是铁三角所有酒类项目的灵魂:品质是酱酒发展的首要驱动,品牌必须能够适应市场,文化直接影响下游客户的所有动作和影响销售呈现等。

大家要注意,消费者理性的本质就是有分辨能力了,虽然同为酱酒,但是品质能力是千差万别的,当前企业品质升级的空间是无限的。这个要绝对搞定,不能含糊,不管大中小企业都要在这方面升级,适应品质消费的大趋势、大洪流。

过去,酱酒企业在高速发展期内,有的企业精力并不聚焦,把精力放在了很多搞不起来的牌子上,现在,企业必须把品牌的定位打磨好,把品牌的架构建设好,把品牌的生动化形象设计好,也就是要把自己的边界打破,切不可自娱自乐。很多酱酒企业在品牌的选择和塑造上存在缺陷,我的建议是——有历史优势的把优势发挥好,创新的品牌把创新的特质搞好,做圈层像做圈层的,做流通像做流通的。

在营销上,产品层面还有两件事必须注意,越是行情不好,产品升级就更加重要。我要讲的是两点:一是要对按品质定价有信心,不能随波逐流,二是要对按颜值定价有信心,不能得过且过。你越是担心成本、费用,越是搞不出爆品。

产品升级是持久战,虽然你的性价比现在居于优势,但不代表持续优势,而且往往市场上的大单品,很可能隐含重大的长远竞争缺陷,没有永恒的王者。

针对具有大单品的企业,现在最大的漏洞就是价格管理漏洞,核心问题就是很多酱酒企业的费控模式惯性造成的,折酒比例过大,管理亮剑过少,网络价格管理太薄弱。因此,该改政策的该政策,改强化管理的强化管理,要敢于改变政策、改变费控模式,把红线立起来,逐步搞定,直到达成销量与价格的合理平衡。

把信念传递到消费层面

我发现,酱酒行业一调整,一些企业就在考虑调转枪口,过多考虑新价位、新客户、新市场,这是典型的投机主义,必须坚持长期主义,原有的优势和好的经验要保存并持续优化,过去的存量要加强,老客户要帮扶,在此基础上,合理布局才能理性,才能合规,才能不错过有利战机。

所以我们说信心大过黄金,永远是商界真理。行情好的时候,大呼小叫,行情不好,鸦雀无声。这种状态在今年上半年尤其明显,大部分酱酒企业一定要认识到,在传统渠道,没有高质量的B端,就很难有有效的C端。

我不建议大家观望,行业不会主动变好,或者说变好之后机会还是不是你的?所以大家要动起来,不过这一次要做到知行合一——纸面模式必须要争取与执行模式保持一致,否则就会昙花一现。我重点说一点,多数酱酒企业还是处于厂家主导品牌、商家主导市场的厂商合作模式阶段,因此厂家必须有相应的嵌入式管理体系,实施三位一体,厂商共同制定落地策略,关注并激励经销商落实服务动销,强化市场竞争力目标考评。

同时,也要聚焦消费者圈层、重点客户深耕和基础管理,只有这三件事做了,心里才有底,手上才有本帐。

当然,酒业上游在改变,渠道也在深度改革,线上、线下新渠道布局打造对于很多企业都很重要。现实就是这样,融入新营销的浪潮中去,现在还不晚,加强学习、培训、实践,有条件的自己打造,没有条件的实施股权合作等形式,加速实渠道变现和运营升级。

最终事情是人干的,现在酱酒企业普遍的是招商团队,这也是我发现现在酱酒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要解决高管团队、招商团队、落地团队的混装,期待招商团队干落地,落地团队干招商,往往效果不尽人意,所以队伍的整理非常重要,鼓励招商团队干好招商工作,落地团队做好落地工作,根据实际的市场需要和公司战略需要,因此必须有效地调整好、梳理好,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机制。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