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矛盾临界点”,宋书玉:主动调整,一起向未来

发布时间:2022-07-15 10:53:18 | 来源:中国网中国酒 | 作者:酒佬弟 | 责任编辑:君君

7月14日,中国酒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扩大)会议在酒城泸州举行,中国酒业协会领导、各大头部企业代表以及诸位大商等参会。

按照惯例,年度理事会是上半年举办,面向全年行业发展做出指导性意见,但由于疫情影响一再延期至下半年。这对于正在快速行动的酒业来说,这场会议来得更是时候。一直以来,中国酒业协会在理事会上发布的趋势和方向,被称为酒类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在当前经济走势复杂多变、消费放缓的背景下,中国酒业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此次会议共同回顾2021年酒行业发展历程,展望2022年征程新景,并对未来酒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从中国酒业产业现状、面临问题、发现优势、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向大会作了中国酒业半年发展深度分析,为酒业行业如何解决当前问题,乃至展望酒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酒类行业必须主动适应变化、主动调整、化解矛盾、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宋书玉强调。

销量持续下降,请把产品做优

从数据可以看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复杂多变的2021年,酒类产业依旧创造了销售收入8686.7亿元,同比增长14.35%;利润1949.3亿元,同比增长30.8%的双增长数据。这一数据不仅给中国酒类产业足够的信心与力量,更是为酒类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那么全国规上酒企数量与酿酒产能的背后又意味着什么呢?

2021年全国规上酒企仅有1761家,与2020年的1887家企业数量相比,减少了126家。这说明白酒产业结构性调整进一步优化,酒企效益较去年有所提升。其实通过近几年的市场也可以看出,白酒产区在向名酒产区与名酒特色产区集中,与此同时,白酒品牌也在向名酒品牌、区域强势品牌集中。竞争加剧、分化复苏快速集中导致全国规上酒企数量锐减。

从产能来看,2021年规模企业白酒产能是715.63万千升,而2016年白酒产能达到历史最高峰值1358万千升,2021年也是白酒产量的连续第五年下降。

而全国产能下降的本因是消费需求下降,这直接表现为对白酒量的需求下降,除白酒以外,葡萄酒、啤酒等主流酒种销量均在下滑。随着健康意识的觉醒,这是一个不可控的变量,这对企业提出的警示是,要做更优质的产能,完成产能的升级。

白、啤、葡萄、黄酒过去一年怎么样?

白酒

根据全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规上企业白酒产量715.63万千升,同比下降0.59%;销售收入60333.48亿元,同比增长18.6%;利润1701亿元,同比增长32.95%。如此靓丽的数字,足见2021年白酒产业的辉煌业绩,呈现出结构性繁荣的发展态势。

而集中度无疑是当下白酒的整体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头部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以2021年白酒前五期销售举例,茅台销售额1061亿,五粮液662亿,洋河253亿,泸州老窖206亿,汾酒199亿,前五强销售总和占全行业年度销售收入比重大39.5%,这一指标在2019年为33%,20220年为34.9%,逐年上升!这说明,白酒市场销售持续向头部企业集中!

而在数字化层面,从产品端到渠道端,再到消费端,数字化正在为白酒全产业链赋能,加速白酒行业转型与升级。

啤酒

从消费量计算,2021年啤酒总消费量为3572万千升,比上年同期增长4.13%,人均消费25.3升,比上年增长0.7升。2021年啤酒产量在阴凉酒种份额为77%,较上年增长1.66%。所以才出现了啤酒产前样出现“量价齐升”,市场份额也在持续提升。

从国产啤酒进出口来看,2021年进口啤酒52.4万升,同比下降10%,出口啤酒42万千升,同比增长9.6。同时,出口啤酒0.66美元/升,同比增长4.77%。这说明中国啤酒的国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认可度越来越高。

尽管国产啤酒发展态势良好,但问题与挑战也客观存在,即原料过渡依赖进口。2021年,啤酒酿造使用大麦共计530万吨,进口麦芽、大麦等原料均大幅度提升。因此寻求国内酿造原料仍是中国啤酒未来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葡萄酒

尽管国产葡萄酒近年来一直处于缓慢爬坡的发展困局,但在2021年迎来不少发展机遇。从产区来看,2021年个葡萄酒产区政府在强化产区建设方面加大了对葡萄酒的扶持力度。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产葡萄酒产区的概念得到不少消费者认可。

从消费容量来看,2021年,随着全球疫情的缓解,进口葡萄酒总量逐步上市,这也近一步诠释了中国庞大的葡萄酒消费容量,无异于给国产葡萄酒注入一剂强心针!

黄酒

长期以来,黄酒就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生产与销售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地区。近年来,黄酒行业努力推进黄酒消费氛围,构建全国化市场销售网络,黄酒传统区域性特征被逐渐打破,在全国化上取得一定进展。

黄酒有着极高的健康、文化、品饮价值,但在国内黄酒的影响力远不及白酒等其他酒种。近年来,黄酒产业持续加快市场投放与营销宣传,将年轻、时尚元素融到到黄酒当中,燃起了广大消费者对黄酒的兴趣与热情。

不确定性增强,找到六大问题

回顾中国酒类行业,2021年交出了民族产业持续发展的靓丽答卷,但面对复杂对面的市场环境与当下客观存在的危机与挑战,有哪些问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路上必须解决的?

宋书玉总结出“六大不确定性”:饮酒人群数量变化、疫情常态化、产业政策改变、业外资本涌入、产能过剩与优质产能不足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他提醒道,要清醒认识产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亿人,占比13.50%,已经逼近国际上规定的“深度老龄化”警戒线(14%)。从消费市场看,15-59岁的中国人口大约近9亿人,抛去未能年人、不饮酒的女性,中国主要饮酒人群大约在4亿人。如果老龄化继续加剧,势必进一步降低酒类市场消费。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如常的生活秩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正在显现,酒业经济亦在所难免。受疫情防控影响,诸多消费场景销售,众多运输及购买渠道严重堵塞。特别是中小酒企受限于市场消费需求减少和库存压力带来的成本负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销售低迷状态,其经营将可能雪上加霜。

2021年,白酒资本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度,特色是以酱酒为代表的产业投资热。受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很多资本从房地产、制造业等抽身推出寻找新的机遇。而白酒产业的毛利率在制造业中尤为突出,受到业外资本的青睐。繁荣的水面下,是业外资本的无序以及短期性,这与必须秉持长期主义的白酒行业背道相驰。

大量的业外资本涌入酱酒会进一步推高酱酒的市场规模,对于提升酱酒的品质有着积极价值,但是过热的酱酒市场可能也会带来市场的泡沫化,特别是酱酒的价格持续上涨可能加剧市场投机风气,不利于酱酒品类的长期利益。破局的关键在于:资本能否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守得住底线?

2021年白酒行业两极分化加剧,茅台、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等头部白酒品牌继续高歌猛进,销售额、利润额均实现两位数的增长;省级白酒企业突破乏力,举步维艰;众多中小型白酒企业在生死边缘挣扎,举步维艰。对中小型企业而言,除了加码品牌力、产品力、渠道力外,靠什么继续打好下半场?这是急需思考与解决的。

主动调整,一起向未来

宋书玉表示,2022年中国酒业必将面临重大压力,消费升级放缓,成本增加,品类竞争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渠道不足与消费疲软的矛盾,产能放大与消费不足的矛盾,但也要坚定信心,看到产业的优势。

环顾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持续改善,与宏观经济关系紧密的酒类行业,酒业经济与国家经济走势极为吻合,因此2022年酿酒产业经济增长的韧性仍强。如果疫情在今年下半年出现全局性好转,酒业经济整体也将突破新高。总之,未来酒业经济稳中求进,保持稳健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酒类产业虽为传统行业,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酒类产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的加持,才能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同时,酒类产业当前面向社会的科普传播远远不够,导致很多消费者认为酒类酿造没有科技含量,因此科技创新,提升酒类科技价值无疑是2022年的酒类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未来长期与持续性趋势。

从当下的产区效应来看,当下的酒业竞争不仅仅是单个企业、单个品牌的单打独斗时代,而是产业模式的竞争,也就是产区的竞争,产区有利于整个地区酒类企业的发展。

在2021年以名酒企业为代表的“竞合”不断涌现,显而易见,这些企业不仅仅代表自身,同时也是产区竞合的代言者,在充满挑战的2021年,酒类核心产区龙头企业依旧实现了销售、利润的双增长,由此看来竞合发展已在白酒产业达到前所未有的共识,并同步提升产业竞争力。

而从品质升级解释,纵观近五年白酒产业发展轨迹,名酒高端产品价格不断上调,且趋于稳定,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因素所导致的。从消费端来看,追求品质消费、品质升级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消费主旋律。而白酒作为一种社交必需品,在健康为首的时代下。“少喝点,喝好点”的品质理念下降成为白酒主流消费趋势,品质升级将成为美酒生活的最佳IP!

今年的中国酒业生态发展论坛主题为“碳寻”。届时,国家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及名产区、名酒企等重磅嘉宾将围绕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探索行业发展最新形式进行演讲和对话。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