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聚变式发展走来,古蔺谋求巨变:剑指一流酱酒产区

发布时间:2022-07-29 10:34:05 | 来源:中国网中国酒 | 作者:酒佬弟 | 责任编辑:君君

在酒业大环境下,白酒产区显得意义非凡。于企业而言,它是品牌构建的重要方法;于消费者而言,它是评判酒类品质的重要标准,酒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产区培育和建设也是核心所在。

提及产区,想到的是仁怀、宜宾、泸州等知名产区,因为上述产区的形象、品牌、知名度已深入人心。对比之下,古蔺产区就显得黯淡不少。仔细梳理发现,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传承和创新的酿酒技艺,形成了以郞酒为引领的美酒产区。2021年,古蔺更是被中国酒业协会授予“世界美酒特色产区——中国酱酒之乡”称号。

古蔺离一流产区还有多远?

事实上,古蔺既有赤水河的区位优势,也有郎酒代表的龙头企业,古蔺有着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先天优势,客观而言,古蔺产区有冲击第一产区梯队的潜力,但事实是古蔺未能跻身酱酒一流产区。向上之路道阻且长,还有哪些问题摆在古蔺面前。

古蔺的两张名片:赤水河左岸/浓酱双优

回顾中国白酒市场化发展历程,前后经历了产品竞争、品牌竞争、产能竞争、品类竞争的各个阶段。在酒业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白酒已进入产区之间的竞争,而决定产区高度和长远的就是资源、环境及酿造工艺,甚至产区品牌。这对于知名产区而言,是标杆旗帜更是基础条件。

在白酒的酿造中,自然气候是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从地理位置来看,古蔺就位于浓郁酱香的“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隔河相望就是茅台、习酒的工业园区。从气候条件来看,赤水河左岸的古蔺产区与茅台同处赤水河49公里核心酿酒区,共享着世界上最适合酿造酱酒的生态环境和酿酒条件,两岸酱酒同出一源。

古蔺的酿酒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当时,赤水河谷中存有一种名叫“枸酱”的植物,被采来制酒,这就是酱香酒的由来。而后包括宋朝的“凤曲法酒”“絮志酒厂”“集义糟房”的“回沙郎酒”,无一不和古蔺有关。

传承千年的酿造技艺叠加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是古蔺产区冲击一流产区的先决条件。于此同时,土地资源优势更为显著。古蔺县不仅拥有颇具酱酒规模的郎酒生产基地二郎镇与仙潭生产基地的太平镇,还有茅溪镇、以及永乐镇酱酒园区等多个酱酒基地,产能达9万吨。据悉,古蔺现有优质酱酒生产可开发面积16500亩。

2021年,四川省在川酒“十四五”目标中首次提出,要充分发挥川酒“浓酱双优”的独特优势。作为优质浓香产区和优质酱香产区相交融的区域,古蔺产区无疑是川酒“浓酱双优”的前沿阵地。

而从酱酒企业来看,川派酱酒三强:郎酒、川酒集团、潭酒均坐落于此。与此同时,还有约100家以上中小型酱酒企业。换言之,古蔺产区是打造“浓酱双优”的最优解,既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牢固产业基础的积淀。

“浓酱双优”的提出,再结合古蔺产区现有酱酒规模与优势,势必让数十年来积蓄的酱酒家底得以更好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古蔺为发展酱酒产业,政府将对酱酒产业进行大力扶植,会把更多有利资源向酱酒倾斜,为古蔺产区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

冲击千亿产区,三大现实问题显著从古蔺县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打造好酱酒产区,提升产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于促进当地招商引资、提高当地经济实力、打造区位品牌等都有莫大好处。诸多政府报告中显示,对打造古蔺产区寄予了厚望。

在古蔺县的“十四五”规划中显示,计划中,2025年古蔺县力争白酒产能达到17万吨,产值7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税收150亿元。2035年古蔺白酒产业将建成产能23万吨,实现产值1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入库税收200亿元。

古蔺将充分发挥四川省优质酱酒产区优势,实施“酒业强县”发展战略,打造与贵州仁怀、习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优质酱酒产业集群,加速向“千亿产业、百亿税收”目标奋进。

这是古蔺白酒产区的“十四五”规划目标,目标美好且鸿大,但问题也客观存在,有三点值得关注。

一、品牌青黄不接。古蔺产区知名品牌太少,就目前而言就只有郎酒、谭酒、川酒集团,且三者体量相差巨大,仅靠三家品牌难以撑起产区的品牌格局,古蔺也急需“新星”品牌补位。

二、产能不足。产能是衡量一个白酒产区是否是一流产区的重要标志之一,以仁怀产区为例,2021年仁怀地方酒企(不含茅台)实现产量30.6万千升。毫无疑问,古蔺产区想要成为与仁怀、宜宾产区相匹配的一流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需要提升产能。目前来看,古蔺产区产能远低于其他知名一流产区。

三、知名度,提及郎酒,“赤水河左岸,庄园酱酒”的广告语,深入人心。但其实郎酒一直是古蔺县的产业支柱,但从大众认知上来看,消费者对古蔺了解较少,大多数人只知道有个酱香型白酒企业郎酒,却并未形成古蔺酱酒产区的印象。从这个层面来看,古蔺产区的产区推广也是需要考量的。

距离一流产区还有多远?

从现有情况来看,古蔺的酱酒发展有着尤为优渥的土壤。在古蔺投资或参与酱酒的生产,似乎更易开花结果,取得丰厚回报,可事实也并非如此。在酱酒的资本与投资热浪中,绝大部分投资都涌入了贵州产区,而非古蔺。

究其原因,贵州产区相比于古蔺产区更具吸引力。

贵州早已形成了“龙头领军企业+优势骨干企业+快速成长企业”的发展梯队,不断增强酱香白酒产业集群竞争力。而古蔺产区现在只有郎酒、谭酒、川酒集团三家知名企业,其他品牌相对还是发展比较缓慢的,更多的是小作坊。据资料显示,目前古蔺县生产酱酒的各类酿酒作坊大概有350户,占全县酿酒企业的90%以上,尚未实现品牌梯队。

在生产环节,古蔺产区还是以酿造为主,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在整个产业链当中,包括上游的原料种植、包材供给、物流集散,再到这个下游的市场推广品牌等方面,与其他产区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带来的影响也尤为显著,例如,习水县每万吨酱酒可实现 20.51亿元,而古蔺县每万吨酱酒仅可实现14.18亿元,两地酱酒价值相距甚远。

同时,近年贵州推动“低小散弱”酒企的整合关停、兼并重组、改造升级,以及转型发展工作,对贵州白酒进行一场“瘦身工作”,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发生,很大程度推进了贵州白酒行业健康发展。

当下的古蔺产区现在仍处于扩张阶段,特别是小散酒企。无节制扩张的对立面是生态的承载能力,生态承载能力毕竟有限。按照“十四五”规划,2035年古蔺白酒产业将建成产能达23万吨,对于生态的考验无疑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于产区内的小散企业而言,他们没有能力甚至资金能力解决环保问题,废渣废水的排放势必将直接影响整个古蔺产区的生态状况,产区形象也很难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古蔺的土地价格相比其他一流产区相对便宜,但似乎资本对于贵州更为“兴趣盎然”。一方面,是仁怀市政府与贵州省政府都出台了资本在酱酒健康发展的相关举措,更注重对资本的筛选,在招商引资的推进中,遴选优质投资入住。但就目前而言,古蔺产区尚未出台支持资本进军酱酒的配套政策。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