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气袭来,新零售净利大跌,渠道难助酒业过冬?

发布时间:2022-09-01 10:34:37 | 来源:中国网中国酒 | 作者:酒佬弟 | 责任编辑:君君

在经历了上半年疫情的影响、第二季度市场的大变、和经济发展不及预期等事件之后,上半年,酒业流通企业度过了2020年后最难熬的“冬天”。

被称为酒类流通新业态的华致酒行、酒便利、1919、怡亚通、名品世家、海伦司小酒馆等都已发布上半年经营情况,与白酒行业上半年“稳得住”不同,6家企业全部利润大跌,营收方面除了华致酒行,其余全部负增长。

这不是一个好消息,也无情的撕开了行业“静好”的表面繁荣,发展的新矛盾正在积聚和爆发。虽然身处其中的企业正在发力纾困,但终端关店潮、跨界酒商退出、经销商艰难维生等现象越演越烈,流通层面的这些真相,或许才是酒业的困难所在。

透过上半年的6家新零售酒类流通企业的财报,行业是短暂调整还是需要做好长期“过冬”的准备?

伤害性太强,疫情致营降利也跌

仅从6家企业财报的现象看出,确实有点“惨不忍睹”,虽然多家企业对相应数据的解读为短期影响,并预期下半年旺季到来会出现迅速恢复,引发了行业的关注和支持,但也有不少人对酒业前景颇为担忧。一个重要依据是,进行了多轮“田野调查”,结果显示行业库存量在上半年已经创造历史新高点,这会形成新的行业生态。

现象是感性的认知,数据则传递了理性的基本面,我们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一些真实情况。

在营收端,6家新零售企业中,除了华致酒行保持正增长,酒便利、1919、怡亚通、名品世家都出现了全面下滑,其中酒便利、1919、名品世家三家以连锁为主要业态的企业下滑程度保持在个位数,以产业链为主的怡亚通在酒类板块则发生了三成骤降。海伦司小酒馆的微增是上百家门店扩张带来的,足见效果为负。

在利润端,这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幸免,华致酒行和名品世家相对情况良好,酒便利大降34%,1919则增加突出,以超20亿的营收盈利却不足千万,利润下滑率高达89%。相较于上述三家企业,去年被封为“新物种”的海伦司却首先革了自己的命,巨亏3.04亿。

对比上述企业一季度的报表后发现,业务、利润下降主要发生于第二季度,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共性层面主要系第二季度疫情的深度影响,新零售企业特别是连锁的店面、人员成本无法降低,无法规避疫情的冲击。个性层面主要由于企业扩张扩大了成本的投入,也表现在企业的供应链优势,主要是名酒产品配额和自主打造的畅销盈利产品,会决定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以华致酒行为例,把业绩增长归于拓展名酒资源、加大门店管理等方面,利润下降则是由于场景消失、成本无法降低等导致。

看得见VS看不见的都下降流通基本面,被寒气笼罩

2020年至今,疫情这只“黑天鹅”显然并不会退去,对于商业体系中的酒类流通企业来说,这是无法抵抗的原因。不过,相较于华致酒行、1919等有系统抗风险能力的新型流通企业,分散在全国的二级经销商、终端商等则面临着更大的发展危机,虽然并不一定能全貌窥见,但却真实存在。

曾对开发商、“批发+零售”复合酒商、区域强商、区域小商等进行调研,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维持客情难、物流不确定性多、订单小而多;库存高达“三十年未曾见”,且消费需求低,产品动销难;消费数据积累难,多元需求与服务匹配挑战;利润下,销量增加乏力等。

酒类流通和消费的标志性大省河南首当其冲,河南酒业协会会长熊玉亮曾在采访时表示,他在一个会员的零售店里坐了一个小时进行消费观察,结果让他出乎了他的意料,“一个小时进店的客户只有三个,一个是买烟,两个买矿泉水。”

熊玉亮总结说,河南酒业今年表现出市场低迷、消费多极分化、烟酒店生存困难等特征。他通过暗访专卖店,有店员说今年的业绩下降了30%。“在疫情影响下,已经有1万多家店被关停了。”

河南只是酒类流通的一隅,在酒业消费大省的广东、山东、湖南、河南等地上半年酒商注销企业最多,全国共计注销2万个,而新注册的为1.5万个,也就是净减少5000家酒商。

其中上半年最典型的,便是河南拥有30多家门店的蒲象酒行在郑州关闭数家直营店的消息,成为流通领域讨论的重磅新闻。

另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餐饮关店数量达到37.3万家,这直接减少了酒水的销售。与之对应,2022年上半年白酒上市企业中,民酒业务为主的牛栏山业绩大跌,其他酒企的大众酒也多数下滑,而啤酒企业中,企业营收增速平均数值仅为个位数,这很好的反映了酒类消费的生态。

先活着再活好

就在本月,全国多地疫情呈现多点且快速暴发,宴席场景、会务场景等依然备受抑制,而对于即将到来的中秋旺季,恐怕也会受到不小冲击。

在疫情之外,中美冲突带来的国际不稳定局势、全球经济下行、消费欲望降低等“周期”困难,其威力会更加巨大。先有1-7月社会零售总额同比下降,更有华为任正非预测三至五年的经济寒冬,并喊出“活下来”的口号。

当任正非把寒气传导至每一个华为人身上时,其实全社会也早已经处在了“寒冬”中,我们姑且将上述种种现象比喻为“周期”。

2022年初,吴晓波将其年终秀的主题定为“周期之魅”,他在结束语提到,我们每个人都是周期的奴隶,也是周期的主人,我们被周期支配和驱赶,同时我们也在周期中发掘财富之泉,在顺应中转型,在抵抗中成长。

为了抵抗周期,对于酒类流通企业而言,内外两大因素同等重要。

外因便是厂家积极松绑和扶商,多家企业主动控货降低经销商现金压力,国台等为代表的企业甚至出台了《扶商九策》,并积极拉动C端消费,从第二季度开始,确实为活下来的经销商提供了不错的生存环境和空间。

更重要的是自救,行业预测华致酒行、1919等企业随着旺季到来,上半年利润下跌的局面会得到扭转,但这取决于企业是否做好了相关应对。

金辉云酒货仓董事长池金清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务实的办法,强调了逆势冬藏、蓄势待发和蕴势翻盘,当然目前主要在于“冬藏”的准备,在围绕去不良库存、去杠杆和提高员工人效和门店平效做转型,同时减少不必要的产品、车辆和门店(合并)。

厦门象屿酒业总经理牟磊也有类似做法,他认为酒厂的优商扶商能力成为这一轮调整中最关键的因素,同时酒商要提升精耕细作的渠道能力,不论是打造品牌和掌控渠道,大消费时代,更加的个性化、碎片化和及时化,都要围绕消费者去做,特别强调了“不囤货”的理性建议。

在有资本、名酒资源加持的新零售和大商来说,可以相对顺利度过本轮周期,但对于大多数终端门店和小商,在渠道端已经“洗牌”一轮后,是迎接机遇的最好时机。我们认为两个原则,会是下半年的重点——先站住再站高,先活着再活好。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